蔣璟璟
自選圖案設計的衛衣、刻有自己名字的口紅、一站式家電家居設計服務……只要有需求,就有商家提供產品來滿足,不少人正在享受定制消費帶來的便利與舒適。專家指出,隨著各類企業數字化轉型的深入,精準需求引導下的定制化供給服務正日益走俏。(人民日報)
“定制消費”早已有之,諸如“定制文化衫”“定制小飾品”等,都屬于其早期嘗試。而今,“定制消費”之所以加速成為潮流風口,顯然在于其品類不斷拓展、“供需適配”水平持續提升?!叭f物皆可定制” 的時代,“定制商品”與“標準化商品”大有平行發展之勢。兩者此消彼長,改變了公眾的消費習慣,甚至重構了上游的生產環節。
市面上所談及的“定制消費”,實則是一個概念集合。梳理下來,大致可以分為三類。其一,“個性化定制”,所想即所得,幾乎就是有求必應;其二,“自由配置”,在豐富的選項里排列組合,其典型場景就是“汽車購置選配”;其三,則是“反向定制”,也即通過大數據分析出大眾“偏好”,然后投其所好、按需定產——這三種形式的“定制”,各有短長,但均是對傳統供需邏輯的再造。
當然,供需邏輯的改變,必然會對經典產業邏輯構成挑戰。一般認為,現代,現代制造業的優越性,很大程度就是基于“規模經濟效應”。無差別的、標準件商品的量產,極大降低了成本,這構成了“平價消費”的基礎。與之相較,“定制商品”,因其產量有限,前期設計、打樣、開模等環節的投入,就無法被“批量”分攤,這必然會導致邊際成本的上升。所以,理論上,定制商品尤其是個性化程度較高的定制商品,成本與售價必然是更高的。
于消費者而言,是否購買“定制商品”的影響因子,乃是消費意愿、價格敏感性與支付能力;于廠商來說,布局“定制生產”,則必然要考驗其柔性化組產、渠道控費以及降庫存的能力……定制消費,因其“由消費者直連工廠”“適銷對路少存貨”的優勢,據信能平抑掉一部分成本。而說到底,這只是一種理論上的可能性,至于說具體的操作效果,終究還是要各憑本事。
“定制消費”固然好處就多,但“定制化生產”,卻并非是一用就靈的商業模式。商業競爭,從沒有通用模板和萬能靈藥,其本質上說,仍是進取心、創造力與管理智慧的比拼。
【如果您有新聞線索,歡迎向我們報料,一經采納有費用酬謝。報料微信關注:ihxdsb,報料QQ:3386405712】